“1+N”政策体系下,钢铁低碳发展之路如何走?

发布时间:2021-11-16来源:管理员关注:
  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作为纲领性文件,《意见》和《行动方案》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和首个"N"。《意见》是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系统擘画、总体部署,《行动方案》是具体落实的实施路径和重大举措,对钢铁行业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钢铁是工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产业,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钢铁产业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意见》和《行动方案》的出台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贯彻"五大原则"总方针  精准施策控煤降碳


  《意见》提出的"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五大原则,也成为《行动方案》的总方针。《行动方案》进一步强调了"总体部署、分类施策""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要求。国家经济建设对钢铁产品需求仍保持高位,用钢行业需要高强度、高性能、功能化的更高品质的产品;钢铁行业作为制造业碳排放占比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支撑工业和全国碳达峰目标实现的重点行业,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的难点、要点和紧迫性,精准施策,设置科学客观的目标任务。


  《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十五五"期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费逐步减少。同时,《行动力量》提出了2025年、2030年的定量约束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升至20%、25%左右;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


  在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实施减煤限煤等方面,钢铁企业通过淘汰落后耗煤工艺装备、新建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减少自备电厂煤耗、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进能源高效转化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10年,钢铁行业将面临更严的控煤、限煤政策要求,需要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挖各工序控煤潜力,降低煤炭占比,完成控煤任务。


  目前,钢铁行业可再生能源替代基本集中在非生产环节,预计2030年前,特别是2025年前,非化石能源利用对钢铁行业直接降碳的贡献仍将保持较低水平,但随着能源供给结构的清洁低碳化,钢铁行业的间接排放将有所减少,为行业碳达峰助力。


  "十大行动"指明方向  钢铁碳达峰有序推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既要通过"攻坚战"完成短期行动任务,又要立足打"持久战"实现远期目标,科学谋划各地区、各行业碳达峰的优先次序,确保以最优路径实现全国整体目标。


  "碳达峰十大行动"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侧重于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转型;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则紧扣"节约优先",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提高能效;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各个工业部门,是指导各行业和工业企业碳达峰的行动纲领;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等则从绿色建筑、施工,交通部门电气化和脱碳化,产业间协同等多个维度,将《行动方案》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金融等各领域起到支撑引领作用,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核心驱动力,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专注生态系统稳定和增汇,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倡导绿色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则是对"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方针的贯彻。"碳达峰十大行动"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


  用能清洁低碳  久久为功提能效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强调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提出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等路径,对钢铁行业能耗双控、能效提升、能源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钢铁行业在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等方面不断突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保持下降趋势,2020年降低至545千克标准煤,较2015年降低4.64%,较2010年降低9.17%。废钢比持续提升,以烧结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收技术、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等为代表的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能管中心逐步向智慧化迈进,与生产、环保系统互联互通。今后,节能工作不仅是钢企为降本增效而采取的主动措施,还将面临新建项目实施碳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常态化、节能监察力度加大等强制性管控,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并将成为降碳的有力抓手。


  深化供给侧改革  多措并举促达峰


  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是我国高耗能行业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钢铁行业制订"双碳"路线图、施工图、时间表的基础。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钢铁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能源介质多、能耗总量大,又受制于工艺技术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碳任务重、难度大,在工业达峰行动中被重点提及,充分体现了钢铁行业碳达峰对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意义。从整体路径上看,钢铁行业碳达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企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与2016年以来发布的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顶层设计一脉相承,以去产能、推重组作为重点,强调了产能置换、存量优化、淘汰落后、提高集中度等诸多举措的重要性;同时明确了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重点区域,继续压减钢铁产能。


  二是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这涵盖了工艺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两个维度,提出的"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均为对工艺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协同优化。非高炉炼铁降低了对焦炭的依赖,废钢回收利用是对生铁的替代,推行全废钢电炉对入炉钢铁料有了明确规定,规避了电炉加铁水、生铁块等"打擦边球"的行为。


  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提高成熟技术普及率,从而全面提高能效;鼓励钢化联产,强化产业链延伸;探索研发氢冶金、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充分发挥能源转换功能,实现协同降碳。
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对有色、建材行业分别提出了单位能耗下降、能管中心建设等目标,但对钢铁行业未提出相关要求。这一方面反映了对钢铁行业节能降碳工作取得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行动方案》充分考虑了产品升级、环保提升、产业链延伸等因素造成的能耗增量。


  推动上下游产业联合  上下联动齐转型


  钢铁行业具有产品制造、能源转换、社会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决定了自身低碳属性:生产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轻量化、可循环的绿色低碳产品,实现基础材料全生命周期减碳;与建材、化工、机械等行业耦合发展,充分利用钢铁副产资源,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促进行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实现能源、资源的协同优化。"三大功能"在《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碳达峰行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提出,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提高清洁运输比例,推进新能源车辆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都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必然要求,基础设施用钢的绿色低碳化推动钢企积极开发绿色低碳产品,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与钢铁行业同样密切相关,如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钢铁行业都将作为重要的实施主体。钢铁行业将充分发挥"三大功能",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走低碳发展之路  钢铁行业砥砺前行


  中央层面已经明确强调,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不搞"一刀切"。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是重构供需平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推进的必然趋势,产能产量"双控"、能耗双控是推进率先碳达峰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内钢材需求进入峰值弧顶区,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难点在于碳达峰之后的深度低碳化,环保、能源、碳排放等都将作为硬约束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对此,我们建议钢企应密切跟踪政策动向,正确理解政策导向,系统摸清家底,提升管理能力,稳扎稳打,科学客观制订目标,避免形式主义、"一窝蜂"式的盲目推进。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应以《意见》《行动方案》为指南,从持续推进节能减排、超低排放等现有工作着手,加强碳数据核算,做好碳资产管理,夯实基础、有序推进;同时应加强与上下游行业、国内外各种资源的协同,充分利用好政策、技术、金融等手段,推动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